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聚焦- 媒体聚焦:肿瘤微创手术极其考验医生技术水平

媒体聚焦:肿瘤微创手术极其考验医生技术水平

2019-08-02 阅读量:800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胃癌属于“老年病”,根本不会把它和20多岁的小年轻联系起来。可就在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接诊了一位26岁的年轻姑娘,因为长期胃痛到医院检查,没想到竟然被确诊为早期胃癌。

反反复复胃痛了一年多 
26岁姑娘查出早期胃癌
    26岁的小珍(化名)是温州姑娘,在杭州一家IT公司上班,平时工作比较忙碌,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也不太规律,饿了就点外卖吃。
    一年多前,小珍时常感到胃部隐隐作痛,因为痛感不是很明显,痛的时候吃点胃药,三餐吃得清淡一些,症状马上就缓解了。她也没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胃病。
    今年上半年开始,小珍胃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吃了胃药也不管用,这才引起重视。上个月初,她到家附近的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她的胃窦部位有一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溃疡,而且病理报告显示,是恶性肿瘤。
    得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小珍做梦也没想到,她一直没当回事的胃痛,竟然会是胃癌。她带着检查结果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寻求我国知名胃癌诊治专家,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程向东教授的帮助。

年轻人得胃癌主要和基因遗传有关
遇到最年轻的胃癌患者只有10多岁
    程向东教授说,总体来说,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年龄段来说,4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比较少见,发病率从40岁以后逐年攀升,到70岁以后又会逐渐呈下降趋势。
    “胃癌的发生,可以看作由多个微小效应的基因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个总的效应,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而年轻人得胃癌,往往是和基因遗传有关,我们遇到最年轻的胃癌患者只有10多岁。”
    26岁的小珍之所以会患胃癌,基因遗传是关键因素。询问病史时,小珍妈妈说起,小珍的父亲也是胃癌患者,由于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没有手术机会。
    除了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熬夜、饮食不健康不规律等,也是促使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会加速胃癌的发生发展。
    程向东教授提醒,“对于家族三代中发生过2例或2例以上胃癌的家庭,应作为高风险家庭,家庭中40岁以上和有症状的成员作为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定期筛检和预防性干预。”

微创手术不仅美观
而且创伤小、出血少
术后恢复也快
    程向东教授详细评估了小珍的病情,她的胃癌虽然属于早期,但是恶性程度较高,有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需要手术治疗。常规的外科手术会在腹部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手术创伤较大,也影响美观。
    作为一名爱美的姑娘,小珍希望通过微创手术来解决病痛,但她又担心微创切除肿瘤,能不能切除干净?
    程向东教授耐心地解释,早期胃癌的微创手术治疗都有大型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术后恢复快,而且远期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微创手术应用于胃癌是安全的,关键是要符合微创手术的条件。
    经评估,小珍的情况完全符合微创手术条件。在手术中,考虑到小珍还很年轻,为了让手术切口更加隐蔽,程向东教授将切口设计在了剖宫产常用的下腹部横切口。顺着皮纹,切口仅三四厘米,术后瘢痕更隐蔽。而且因为下腹部切口缝合的张力更小,术后切口的疼痛感也更轻微。不仅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也快,小珍在术后第七天就康复出院了。

国际肿瘤微创外科钱江峰会
致力于推进微创治疗规范化发展
    上个周末,由浙江省抗癌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主办,浙江省肿瘤微创外科联盟承办的“首届国际肿瘤微创外科钱江峰会暨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诊治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本届峰会以“肿瘤微创、精准治疗、技术共享”为主题,设置9大分论坛,汇集全国7大省份、9大学科、10大领域乃至国际肿瘤微创界的“最强大脑”,100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肿瘤微创外科的发展。
    “给肿瘤患者做微创手术要把握好两个安全,一个是手术安全,还有一个是肿瘤安全。”程向东教授介绍,随着医疗水平和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外科及康复领域,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重要技术手段。肿瘤微创手术伤口小、美观度高、患者恢复速度快。但目前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微创外科水平仍存在一定差异。如果没有把握好适应证,微创手术反而会带来并发症甚至肿瘤扩散的可能。
    作为国内著名胃癌专家,程向东教授一直在积极推进浙江省胃癌的规范化微创治疗。不仅如此,程向东教授作为浙江省肿瘤微创外科联盟主席,也一直在积极培养年轻外科医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交流,致力于推进浙江省肿瘤外科领域的微创治疗发展。

和基因遗传有关的肿瘤
最典型的是乳腺癌和结直肠癌
    除了胃癌之外,和基因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症,最典型的就是乳腺癌和结直肠癌。
    根据国外研究显示,若某女性的一名一级亲属(即双亲、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罹患乳腺癌,则其发病风险可增高3倍,若有多个患病的一级亲属,则其发病风险增高10倍。若一级亲属在40岁或以前便发病,则其发病风险更高。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吕蕾介绍,乳腺癌防治要有“时间”概念,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建议女性在每年的体检中,需要注意女性两癌的筛查,特别是乳腺,可以从20多岁就开始进行乳腺B超检查,35岁以后还需增加乳腺钼靶检查。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则更要重视筛查体检,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未然。”
    查出乳腺癌易感基因,要不要做预防性切除?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乳腺肿瘤内科主任王晓稼教授说,做预防性乳腺切除手术,能将乳腺癌的发生概率控制在10%以内。和不做手术相比,发生乳腺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王晓稼教授建议,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建议做乳腺癌遗传基因检查; 如果明确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建议在医生综合评估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做预防性切除手术;另外BRCA1和BRCA2突变也有很高的卵巢癌风险,也可以在综合评估后行预防性双附件切除术 ;如果是明确有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但是暂时不考虑做预防性切除手术的女性,一定要加强随访,至少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全面的乳腺检查,包括每年一次的乳腺增强磁共振检查。
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演变而来,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5—10年,甚至二三十年。只要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能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为早期预防提供机会。
    吕蕾主任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做肠镜检查。
    吕蕾主任说,除了早期筛查,还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结直肠癌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大便习惯或性状的改变。比如,大便突然变细、便血、便秘,或是大便突然有黏液、颜色发生改变等,都是不正常的信号,大家千万不能忽视,最好及时去医院专科门诊就诊。



来源: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屹峰 张延强
链接: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dskb/2019/07/30/page_detail_2_20190730B03.html

相关新闻